首页

优美之家红色妖姬

时间:2025-05-29 16:12:23 作者:“劳模”长三乙火箭首次为中国小行星探测“搭天梯” 浏览量:68543

  中新网西昌5月29日电 题:“劳模”长三乙火箭首次为中国小行星探测“搭天梯”

  记者 马帅莎

  5月29日凌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三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天问二号探测器精准送入预定轨道,顺利跑完中国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第一棒”。

5月29日1时3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Y110运载火箭,成功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升空。白国龙 摄

  长三乙火箭是中国宇航发射次数最多的单一型号运载火箭。此次任务是长三乙火箭第109次飞行,也是其首次挑战地球逃逸轨道发射。

  地球逃逸轨道高度高,火箭挣脱地心引力束缚所需的能量就更多,速度也更快。此外,发射窗口窄,入轨精度要求高,分离速度误差控制严……发射难关一项又一项,“劳模”长三乙火箭如何跨越重重难关,为此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搭天梯”?

  力气足:5.55吨运力精准匹配

  长三乙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是一款高轨道大推力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亦可进行一箭多星发射或其他轨道卫星的发射。

  作为中国高轨主力运载火箭,该型火箭是“金牌火箭”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三兄弟”中“力气最大”的,特别是2020年实施“双提升”工程后,火箭运载能力和可靠性进一步提升,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提升至5.55吨,与天问二号探测器质量要求更贴合,成为本次任务的“最优解”。

  飞得高:直达高轨,精准“投送”

  以往发射地球轨道范围内的载荷,火箭分离速度为第一宇宙速度,即每秒7.9千米。此次任务中,火箭分离时的速度需超过每秒11.2千米的第二宇宙速度,才能使天问二号探测器脱离地球引力,进入地球逃逸轨道。

  不仅如此,目标小行星体积小、质量小、引力弱、捕获难度大,这对火箭入轨精度提出更高要求。火箭入轨速度不仅要达到每秒11.2千米,每秒偏差也不能超过1米,否则可能造成探测器距离小行星百万公里的级差。

  火箭专家解释称,如果将火箭入轨比作投篮,这样的入轨精度,好比在上海投出一个篮球,要投中位于北京的篮筐,还要保证篮球入筐时的飞行角度和速度。

  为此,研制团队在采用迭代制导技术的基础上,还运用了末速修正技术,在分离前实时调整火箭速度、姿态等,确保探测器精准踏上深空之旅。

  靠得住:百战锤炼,飞行更可靠

  长三乙火箭是中国首个宇航发射次数突破100次的单型运载火箭。自1996年首飞以来,它托举“北斗”、“嫦娥”、风云卫星、天链卫星等“乘客”问鼎苍穹,保障了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历经百战锤炼的长三乙火箭如今越飞越稳,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早在2018年,天问二号发射任务就“花落”长三乙火箭。“火箭性能优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执行其他发射任务的同时,长三乙火箭也在一发发积累中为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打下更好的基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张亦朴说。

  谈到长三乙火箭长期稳定、可靠的表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陈闽慷也表示,多年来,型号团队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技术创新与可靠性提升,大大提升了长三乙火箭的整体性能与竞争力,使其能够从容应对多样化的发射需求,为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撑与保障。(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人民论坛网评 | 改革要站稳人民立场

“现在船只过闸,需要自己在手机上申报,调度员通过电话或电台跟船主确认位置信息,工作量大,效率低,信息核实困难。”苏南运河镇江段“三改二”工程建设现场指挥办主任李俊介绍,谏壁船闸正在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科技,真正落实之后,远在20公里外的船只也能被感应。

香港将举办“2024盂兰文化节”

3月16日,西藏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举行一年一度的传统春耕仪式。春播生产从低海拔地区开始逐步展开。今年,西藏计划春播面积345.37万亩。在青稞主产地——日喀则市拉孜县,随着智能监测系统、数字农情监测设备投入应用,今年春耕首次实现农机可视化作业、种植全程化追溯等数字化管理,为青稞生产提质增效创造了有利条件。

习近平:海峡的距离 阻隔不断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

从归母净利润来看,除了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归母净利润过10亿元的仅有7家,分别是天赐材料、天能股份、璞泰来、当升科技、中伟股份、杉杉股份、江苏国泰,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52亿元、17.12亿元、16.29亿元、14.92亿元、13.87亿元、12.02亿元、12亿元。

黑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曲敏被公诉

我们在“一带一路”考古中关注宫廷与地方、宫廷与海外关联等不同层级的研究,旨在进一步揭示国家政治文化,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的表现形式和性质内涵。同时,重视外来文化因素对中国经济、技术、生活等的促进和变革。

天府评论:“三良”配套奏响科技春耕“进行曲”

现在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英国也提出在205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两国能源合作的需求更为迫切。如我12年前所说,中国和英国都有丰富的经验,应当相互学习。比如中国光伏产业化促使光伏价格降低,进而促使全世界的光伏应用成本下降。中国也是英国在低碳转型时期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来源。而在政策、管理、分析和目标设定等方面,英国拥有许多适用于中国的经验。中国的经济规模尤其是能源领域的体量庞大,能更大规模地部署项目。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